幼兒園分離焦慮怎麼辦?孩子,你為什麼哭著上學?

05 2022 Aug
幼兒園分離焦慮怎麼辦?孩子,你為什麼哭著上學?

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?送小孩去上學,他哭個不停,不肯進教室;上了學卻交不到朋友、愛插話、搶玩具,怎麼處理?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離不開父母的分離焦慮,讓他快樂去上學?《親子天下》整理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5種方法,也提醒家長別做這5件事。

 

好不容易把小孩從床上叫醒,一陣忙亂的幫他梳洗完畢,半哄半騙的帶上車,到了幼稚園門口,孩子卻怎麼都不肯下車,一直抓著媽媽,哭喊著說不要上學。眼看著自己上班快遲到,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,只好硬把他抱下車,交給老師,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逃離現場。

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開學時不斷上演,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想上學呢?原因不外乎:離不開父母所產生的分離焦慮以及對園所環境適應困難。

 離不開父母的分離焦慮 

孩子跟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分離時,呈現焦慮不安、傷心,就是所謂的「分離焦慮」。這樣的感覺源自於嬰兒期約五、六個月大,當父母離開時,對父母的依戀及抗議。因為嬰兒還無法在心裡塑造父母的形象,所以當父母離開時會很焦慮,以為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。

有研究指出,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如果在嬰兒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(也就是愛的連結),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,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。這樣的孩子較願意探索新事物、容易與人相處。所以一般來說,隨著年齡漸長,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,也就較能適應。

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,到了陌生的園所時,幼兒難免還是會有初期的不安,有的會哭、有的不講話。有的一開始就無法適應;有的則是前面幾天因有新鮮感、好玩的事情,而未出現適應上的問題,但隔幾天後就出現分離焦慮,這些都很正常。

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,一般來說,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,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。

因個人特別狀況及對父母的信任程度,導致分離焦慮時間拖一個月,甚至一年也有可能。基本上,如果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夠;跟老師的關係也很好;跟小朋友也能相處愉快,焦慮感覺就會逐漸減少。

五件事,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

  1. 增進親子關係: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、說故事、帶他出去玩、了解他的想法等。另外,留意家裡是否有些變動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,例如有剛出生的弟妹、有生病手足需要照顧、爸媽常吵架、改變照顧者等等。這些都會引起孩子擔心失去愛的感覺,因此與父母分離時就更不安了。如有這些情形,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,才有可能減低分離焦慮。
  2. 培養孩子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:給他一張你的照片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,告訴他若想念你時,可以看看照片、告訴老師、跟小朋友玩、或看書等等。
  3. 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:離開時抱抱孩子,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,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,也相信他做得到。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。
  4. 準時接送。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,如果遇到臨時情況無法準時,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。
  5. 在家裡玩躲貓貓遊戲: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,父母暫時不見但還是會再出現的感覺。

這五件事,爸媽千萬別做!

  1. 偷偷溜走:心想孩子看不到就好了。可是孩子反而會因無法確認父母什麼時候會在、什麼時候會離開,而讓不安感更加嚴重。
  2. 大人呈現不安:父母的不安也會傳染給小孩。
  3. 用大人的情感威脅:例如對孩子說:「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!」
  4. 只考慮解決問題,忽視孩子的情感:例如跟孩子說:「我不管你了,弟弟在家等我。」或將孩子直接交給老師,說「讓他哭」,然後逕自離開。
  5. 威脅處罰:例如跟孩子說:「明天去幼稚園如果你又哭,回家就要罰站!」其實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害怕,更增加他們的分離焦慮。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安全感了,從這些話語或行為,更讓他們相信爸媽的確是不愛自己了。還有一種用理說服,例如:「你長大了,要勇敢!不能哭囉!」雖然孩子的確會希望自己勇敢及長大,可是若不覺得父母是了解他、愛他的,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沒有幫助的。

 對園所、新環境適應困難怎麼辦?

進入幼兒園後,孩子必須有一長段時間待在幼兒園裡,跟同學老師一起活動,如果孩子在新進幼兒園、開始發展同儕的人際關係時,被拒絕、找不到朋友、和朋友吵架;或是上課時聊天說話被老師罵;不喜歡吃幼兒園裡的食物;午睡睡不著又不能起來玩等等,都可能是造成孩子不愛上學原因。父母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聊聊,了解他「幼兒園的一天」,從中發現孩子對園所不適應的原因,再對症下藥。認識世界從0歲開始:小小孩的社會適應指南

不適症狀 1 :沒有人要跟我做朋友

三、四歲孩子已開始進入聯合遊戲的階段,雖然想跟朋友一起玩,跟同儕的互動漸趨頻繁,但也因認知、情緒、語言、動作等各項能力發展的限制,而產生一些人際的問題。例如:肢體碰撞的衝突、常用哭或打人或告狀解決問題、排擠別人或被排擠、自我孤立、命令別人、各說各話引起的誤會等等。

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,包括:自我中心(只能以自己觀點思考)、等待能力不及、要別人都聽他的、尚未有能力玩有組織的遊戲、不懂得如何制訂簡單的遊戲規則、無法明白表達自己想法、情緒表達能力不足、不了解別人的感受、缺乏解決問題能力、不知如何接近朋友、有分離焦慮一直黏大人。
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48094

 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與我們連絡。